【广州日报】技术之下更有护理温度,听中山一院4位护士讲述她们的故事

2025-05-12

      5月12日是第114个国际护士节。5月9日,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广州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好医护之羊城护理之星”“广州好医护之广州好护士”主题分享会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行,活动共产生了10位“羊城护理之星”及100名“广州好护士”,其中有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的4护士获得了表彰。

      护理工作不仅靠技术,更要有温度——多一句叮咛与嘱托、关注如何减轻患者疼痛、改良护理用具舒缓不适……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采访了来自中山一院4大不同科室的护士们,听听她们如何用有温度的护理传递医者真心。

 

      黄天雯:驱散患者疼痛的“好帮手”

      对于很多骨科、肿瘤病人而言,急、慢性疼痛是一大困扰,也为医护工作增加难度。“疼痛会给心理、饮食、睡眠、康复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很多患者痛得晚上睡不好,常常需要半夜临时镇痛。”在细心发现了这些临床“痛点”后,作为骨科护理、疼痛护理带头人,黄天雯护士长和科室教授专家们率先开展骨科无痛病房和专科护理质量指标管理。

      黄天雯指出,以往主要是“按需镇痛”,后来通过循证与实践发现,疼痛管理需要“按时镇痛”、“多模式镇痛”,需要多学科管理,于是便组建了医护、麻醉师、康复师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对于一些非药物的镇痛尤其需要护理的参与,比如音乐治疗、舒缓治疗、分散注意力等等。”她说。

 

image-20250512151222-1

 

      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意外伤害的小儿等多存在一些疑难重症,也是疼痛护理的重点和难点。黄天雯介绍,针对高龄和小儿患者,贴心地安排一位护士全程照护,离床活动时“一对一”陪伴。并通过使用中山一院“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在出院前做好评估与计划,为照护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做好住院期间和居家护理的衔接。

      作为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黄天雯注重骨科、肿瘤、康复专业护士核心能力培训方案,培养了省内外专科护士、管理人才500余人,包括疼痛专科护士。她指出,未来培养更多疼痛等亚专科护士是工作重点之一,希望用更专业的服务,驱散疼痛的阴霾。

 

      吴洁丽:快速处理突发状况的护理“老手”

      吴洁丽护士长所在的耳鼻咽喉科,常接诊很多疑难重症的患者,需要快速判断和处理病情。一天下午3时左右,在耳鼻咽喉科病房里,一位接受了垂体瘤手术的患者突然自行拔除了胃管,他烦躁不安的情绪很快引起了护士长吴洁丽的注意。经过评估病情,她敏锐地发现,患者并不是单纯的心情不佳,而很有可能是出现了术后的并发症,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为避免颅脑并发症的风险,吴洁丽快速召集专家教授,帮助患者尽快稳定了病情。深耕护理工作20年,吴洁丽是能快速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护理“老手”,是令患者安心的存在。

 

image-20250512151248-2

 

      从临床需求出发,她还研发了“移动吸痰装置”。“2016年,当时我在当医院护士技能考试的评委,有一位护士在准备吸痰物品时就花费了很多时间,导致成绩不理想。我就想研发一个装置,能够把吸痰需要的工具都集合在一起,提高护理工作效率。”这一装置上方可以安置输液瓶,中间有吸痰用物放置平台、吸痰管放置盒、手套放置盒、负压吸引瓶放置平台,下方有垃圾分类放置平台,装置宽36厘米,可以适配床边较窄的空间,让护士的床边护理速度更快。

      在耳鼻咽喉科担任11年余的护士长后,2023年,吴洁丽来到中山一院南沙院区担任护理办护士长,身份的转变也让她自感责任更重。“我当病区护长是管十几二十个护士,而现在要管39位护长,500多名护士。但是不论身份如何变化,最主要的还是要服务好临床,让护士们满意,更让患者满意。”她说。

 

      杨仲毅:与时间赛跑的“护心使者”

      “在我们科室,抢救是常见之事,时间就是生命,速度决定成败。”作为“护心使者”心内二科杨仲毅副主任护师熟练掌握了心脏非同步电除颤、心肺复苏、心电监护、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一次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

      杨仲毅还清晰记得一次抢救:某天,她突然听到靠近护士站病房的心力衰竭患者心电监护的警报声,跑进病房,看见心电监护显示室颤,患者四肢抽搐、双眼上翻、意识丧失,情况十分危急!她立即呼救并施行心肺复苏术,在医护高效配合下,很快完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颈静脉穿刺等一系列操作,患者最终顺利复苏。“‘谢谢,谢谢你们!’这是患者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我一直记忆犹新,倍感温暖。”

 

image-20250512151311-3

 

      而追求速度和时间的她,也常会慢下来细心发现患者的需求。“桡动脉入路是目前冠脉介入的首选,但术后使用桡动脉止血器,术肢下垂、手指活动不当或止血器绑带绑定过紧,手术后穿刺口远段肢体静脉回流受阻患者会感到肿胀甚至疼痛不适。”为了减少远段肢体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缓解患者的不适,杨仲毅改良了术肢抬高垫枕,枕头前臂摆放区倾斜度大约40度,末端设置为平台区以摆放术侧手部,是让患者感到舒适的最佳状态。

      “护理工作很琐碎,也需要关注很多的细节,希望用有温度的护理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可度。”杨仲毅说。

 

      易春燕:做腹透患者慢病管理的“同行人”

      腹膜透析(简称腹透)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与血液透析相比,腹透作为一种居家治疗手段,无需患者频繁往返医院,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同时还能节省时间与经济成本。然而,这也对患者自身的依从性和操作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易春燕副主任护师长期致力于腹透患者并发症的处理与预防、随访及培训工作。

      “每位患者出院前,我们都会系统地传授腹透相关知识,不仅让他们熟练掌握腹透操作,还教会他们合理用药、科学饮食、准确识别病情变化等自我护理技能,以确保患者能够安全、安心地在家中进行治疗。”易春燕表示。在长期的居家治疗期间,患者既可通过定期返院复诊来调整治疗方案,亦可在互联网医院进行腹透相关咨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这些措施,在她长期管理的腹透患者中,腹膜炎发生率仅为0.10~0.15次/患者年,每年患者退出率仅约10%。

 

image-20250512151337-4

 

      从业20余年,易春燕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还热衷于临床研究。成为专科护士后,她专注于运用科学方法针对腹透患者的临床问题开展系列研究。尽管临床工作繁忙,她仍常常在下班后或周末挤出时间学习新知识、收集数据、撰写论文。目前,她已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著10篇。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并被国际腹膜透析学会指南及国际高质量期刊论文引用。

      正是源于这份执着热爱,易春燕成为了临床、科研、教学的“多面手”。她坚信,唯有活到老学到老,方能迎接新的挑战,为患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记者:徐依励 通讯员:章智琦

报道链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5/05/12/SF138127042c9614e881bd47baa25f7a.html?channel=weixin

报道日期:2025-5-12